<淺談台灣專業縫紉狀態及行銷廣告的真實性>

文/ Yima Tue

2023年的今天,  在縫紉產業上曾經參與專業產程的, 技術最成熟的師傅, 目前較年輕的年齡大約60歲, 也就是民國52年以前出生的戰後嬰兒潮, 正處於臨屆於近退休狀態, 因工作量不能再負荷過重, 因此一位老師傅的真正產量 , 大約每周5~10件客製化服裝, 或大約100件左右快速加工品, 這已是最好的極限狀態, 真正生產總量可以預估而知.  

因此當縫紉師傅的老化與退休狀況嚴重的狀況下, 台灣大量的服裝製造來源會是哪裡呢? 
正是大家爾孰能詳的中國, 印尼,緬甸,越南, 菲律賓東南亞國家及印度…等等.

但如果從國外製造再進口回台灣, 會需要哪些成本呢?

公司品牌採購人員選貨 → 下單供應商製作 → 集貨 → 裝櫃→  運送 →  台灣港口→  清關→  送到進口公司倉儲 →  工作人員檢查並拆牌→  請縫紉師傅重新車標  →  上架品牌專櫃或網購公司  →  品牌打出行銷廣告 →   消費者門市 / 網路購買.

基本成本從公司員工薪水到下單製作費用, 加上貨運及關稅,營業稅,營所稅, 門市小姐薪資勞健保...等等.加上人事隱形開銷及空間租賃開銷, 水電雜費, 廣告行銷等等. 

因此一件售價3000元的服裝, 需要拆散哪些金額在這些過程裡, 如果您是品牌老闆, 您的利潤從哪裡來? 成本該如何降低, 又或您身為消費者的時候, 您會希望用3000元買到什麼樣的服裝品質呢?  

所以最便宜的聚酯纖維, 幾乎佔據了整個量產式服裝市場, 尤其混紡棉, 混紡亞麻.  前次文章提過, 石化塑膠的布料明知其汙染程度很高, 但仍佔有市場95%的量, 整個服裝市場到底誰才是贏家 ?  消費者? 品牌老闆? 服裝供應商? 

另外, 當市場廣告打出使用日本布料時, 應該要有哪些相對概念? 尤其日本布料的布幅幾乎都是110公分以下, 也就是說以150公分屬寬幅來說, 可以用5尺做一般XL的褲裝, 但使用日本布料,則有可能需要7~10尺了, 且日本進口相對的布料成品較高, 每尺估以100元計算, 如果廣告及人事,雜項成本都省不下來的狀況下, 利潤在哪裡呢?

一直以來日系商品講究印刷花色, 紋理, 布底質感及穿著風格氛圍規劃, 有著整體性的感受, 所以我們將日本商品戴上桂冠, 卻引導出各種類似日系商品的行銷廣告, 因為日系所以價格很高,但真的嗎?